行星并非按正确顺序形成……新理论改写了太阳系历史
我们太阳系的起源故事跨越了数十亿年,涉及气体云、宇宙碰撞和行星迁移,塑造了我们今天所知的世界。虽然直觉上认为靠近太阳的行星会先形成,但天文学家现在明白,这个顺序要复杂得多——而且这种顺序可能对地球生命的出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星尘到行星:太阳系的起源
据《大众科学》报道,大约45亿年前,一团巨大的气体云在自身引力作用下坍缩,形成了我们的太阳。这一事件是原行星盘的起源,原行星盘是一团巨大的旋转气体尘埃云,围绕着年轻的恒星旋转。随着太阳的成熟,原行星盘内的粒子开始通过一个被称为吸积的过程聚集在一起。这些微小的颗粒相互碰撞、粘连,逐渐堆积起来——从鹅卵石大小的碎片到房屋大小的岩石,最终发展成为质量足以被称为行星的天体。
天文学家在其他恒星系统中也观察到了这种行星的诞生过程,这为他们研究我们太阳系的早期历史提供了一个比较的视角。一项关键发现与冰线(也称为雪线)的概念有关。这条边界位于如今火星和木星之间的小行星带,标志着距离太阳的距离,在此距离之外,温度足以使水冰积聚。
巨人优先:太阳系中最古老的世界
冰、气体和尘埃的存在加速了巨大外行星的形成。这些构成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的早期行星迅速聚集了物质。根据目前的研究,木星和土星是第一批完全形成的行星——仅仅在几百万年内。天王星和海王星紧随其后,很可能在一千万年内完成了它们的生长。
在靠近太阳的冰线内,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也开始形成——但由于可用的物质少得多,它们的发展速度明显放缓。这些内行星现在被认为是最年轻的,至少需要1亿年——甚至可能更久——才能完全形成。虽然9000万年的年龄差距听起来很大,但天文学家认为,从宇宙的角度来看,这一差异微不足道,不到宇宙总年龄的1%。
重新调整太阳系结构
巨行星,尤其是木星和海王星,在形成后经历了显著的迁移。这些运动对太阳系的其他部分产生了持久的影响。
人们认为海王星曾向外迁移,实际上与天王星交换了位置,并将无数冰体推入如今被称为柯伊伯带的区域。这片遥远的区域是冥王星、阋神星和鸟神星等矮行星以及数百万颗彗星的家园。
与此同时,木星向内迁移。它巨大的引力改变了许多正在形成中的行星的命运——一些行星被拉向太阳,在那里解体,另一些则被完全抛出太阳系。许多剩余的碎片被带入小行星带。
木星如何塑造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或许最关键的是,木星的运动影响了内行星的最终轨道。它的引力在将地球定位到科学家所说的“宜居带”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宜居带是太阳周围温度适宜液态水存在的区域。这种理想的位置创造了生命出现所需的环境条件。
文章指出:“如果木星不是以当时的方式形成的,地球上很可能就不会出现生命。”这样一来,太阳系中最古老的行星可能在为所有后续事件奠定基础方面发挥了决定性作用——包括我们所知的生命进化。